持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补贴,再过一个月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在这个还有一点告别的时间节点,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按捺不住,躁动起来。在众多新能源车企中,有听说涨价的,有承诺保持价格的,还有的直接开始了促销活动。
“国家赔偿取消倒计时最后5天!”根据Cyrus一周前发布的消息,在11月20日之前,用户决定购买一些AITO汽车,这些汽车由制造商承保,并保证享受国家补贴。李四此举直指围绕补贴提现的产品推广。
巧合的是。11月22日,零跑汽车对旗下C11、T03、C01三款车型(后驱标准续航版除外)发放不同金额的购车补贴券。领取补贴券的门槛很低,但12月4日前只能用来交押金,12月31日前必须上牌。
最近特斯拉也出台了政策,规定11月30日前购买现车和合作保险机构车险组合,并按期完成提车的车主,可享受8000元的保险补贴;12月份再次购车的车主,只能获得4000元的保险补贴。
根据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四部门的通知,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。之后上牌车辆国家不再给予补贴(现有补贴金额: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4800元/台,纯电动汽车12600元/台)。
补贴的有无,意味着消费者购买一辆新能源车的成本可否减少几千、上万元。而判定一辆新能源汽车是否在补贴时限内,依据的是车辆上牌日期而非销售日期,这是当前新能源车企费尽心思吸引客户赶快下单的又一个原因。
事实上,上述场景在以往每一次新能源补贴下降的过程中都反复出现过,这个市场的情况也和以往类似。但由于新能源补贴退出将是*这一次,其代表意义与以往完全不同,即——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彻底摆脱政策依赖,进入纯市场驱动的“后补贴时代”。
汽车保险价格正在下降。
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都采用了订单式生产模式,用户先做决定,厂家根据订单安排生产。然而,从用户做出决定、安排生产、交付新车并发放牌照,通常至少需要几周时间。如果消费者晚做决定,车辆不能在今年12月底前上牌,他们将无法享受国家补贴。因此,为了保住消费者享受国家补贴的机会,很多车企都推出了“保价”措施。
11月23日,比亚迪宣布,受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终止等因素影响,调整王朝、海洋、腾势相关新能源汽车官方指导价,涨幅在2000元至6000元不等。但明确规定了“2023年1月1日前交了定金的客户,不受本次调价影响”。
吉利旗下的吉氪汽车发布公告称,如因吉氪原因导致今年12月31日(含)前下单的WE车型2022年未交付,吉氪将按照2022年新能源国家补贴政策为用户提供差价补贴。
在北京,Xpeng Motors的政策是,如果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做出购车决定的用户无法在国家补贴的期限内获得牌照,Xpeng Motors将给予他们与国家补贴价值相等的官方积分,积分可以兑换政府提供的各类商品。
面对补贴调整,车企推出保险措施并不新鲜。自2009年以来,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给予补贴。2016年以后,除燃料电池车外,其他新能源车的补贴标准都是下降的,即补贴金额逐年下降,补贴车的标准逐年提高。每次补贴退坡,都引发车企的保险行动。
但车企围绕补贴调整的保价政策,在过去几年里整体力度呈现出“缩水”的趋势。
2019年,新能源汽车整体补贴降幅超过40%。当时车企“自掏腰包”延长旧补贴标准的时限。在官方之后
在如此背景下,即便众多车企围绕补贴退坡展开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,恐仍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订单交付。中信证券近日发布报告预测称,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因补贴退坡带来的车企“冲量”,对2023年*季度销量的透支效应将进一步弱于过往年份。